孟庆春
在这个复杂、宽松、追求教育公平的教育环境中,开始涌现出更多的教育家,许多优秀的班主任也脱颖而出,他们著书立说,现身讲坛,讲述着当好班主任的理论和经验。但是每个学校学情不同,不同的地域民风不同,太多太细甚至相互矛盾的理论、经验反而令人无所适从。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集中国教育之大成,不妨让我们从博大精深的国学精华中找到德育及班级管理工作的理论根基,以不变应万变。
一.儒家思想中的管理层面
以孔、孟为代表人物,《论语》、《孟子》为代表作的儒家提倡“德治”和“仁政”。“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就是爱人,《论语》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儒家提倡管理者要以身作则,要有爱心。
儒家的管理理念是“道之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儒家思想告诉我们:为政在人。在班级管理中要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如果一味以法治班,一贯采用高压、强势、严管,而没有讲清道理,即使学生迫于压力没有犯错误,但在他们的内心却不以那样的错为耻,一旦条件成熟,他们隐藏的错误观念还将演化成错误的行为。
比如教育学生考试不能作弊。如果班主任只强调考场纪律如何严明,违纪处分如何严重,会对多数学生产生震慑,减少作弊现象的出现,即“民免”。然而,当作弊条件成熟,或学生利用高科技等手段创造了作弊条件,他们依然会去作弊。作弊得逞的学生甚至沾沾自喜,大肆宣扬,引以为豪。这就是“无耻”的表现。因此班主任必须首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讲清考试的目的,考风--学风--校风的关系,从做人要讲诚信的角度,讲君子慎独,进而上升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使学生认识到,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所有的考试,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设立“诚信考场”、“免监考场”,一举扭转考试作弊之风。
二.法家思想中的管理层面
法家思想以法制为核心,其代表人物韩非在《韩非子·有度》中指出: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概括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管理理念。
从法家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的重要启示:班级必须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强有力管理体系,除《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外还应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班级量化考核办法。魏书生老师的核心治班理念民主与法制就是成功运用法家思想的典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班主任还应处事公平,对待班内学生一视同仁,并应该以身作则遵守班级法律。
儒家扬善,法家惩恶,二者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班主任若片面强调人性、自律,而没有规章制度,则班级必乱;但只有规章制度而不讲人性,则班级管理必然走向僵化,关键是班主任要有智慧,要根据班级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二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三.道家思想中的管理层面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放弃管理,而是要求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做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事,不妄动,不强求。班主任要遵循的规律当然是教育教学规律和班级管理的规律。在班级管理中,有时班主任要采用强势,有时要克制自我,有时应顺势妥协.克制自我与顺势妥协其实就是顺从教育规律,就是“无为”。比如以下几种情况:师生双方各有道理,而目标相互排斥;学生要求有充分理由符合事物发展方向;过分坚持可能造成更大损失;当时间成为强大压力;专制和合作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保护学生民主意识等情况。班主任不妨尝试无为而治,或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
宋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似乎有点夸张,但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国学确实洋溢着智慧的光芒,感受古人的百家争鸣启迪着今人的灵感,犹如八面来风涤荡着我们的胸怀。班级管理是一种科学,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究,及时的总结和发现规律,确保科学施教,有教有改;班级管理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及时的鉴别和提升鉴赏的水平,力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班主任从高山仰止中不断汲取德育的精华,更能受益于儒、道、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