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六中学

游走的设计——青岛六中美术教师教研之江西行有感(下)

发表时间:2018-06-06 阅读次数:7010

初夏的六月,青岛六中的美术教师满怀期待与憧憬踏入千年陶瓷古都景德镇,走访陶瓷大学和艺术家工作室,探寻薪火相传的陶瓷艺术。学习之余,感受颇深。

巩海燕老师

在这短暂而宝贵的陶艺观摩学习中,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形式新颖,富有创意的陶瓷艺术品,除了给我以美的享受之外,更让我重新认识了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陶瓷从古至今与我们朝夕相伴,它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并将实用与审美融合得如此完美,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用陶瓷来制作,它积淀着美学情趣,陶瓷工艺中淋漓尽致地发挥着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沟通着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陶瓷高雅而又朴素,不断花样翻新,丰富美化着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给我们特殊的艺术享受,似乎还没有别的器物有如此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当代陶瓷艺术不断的传承、创新、开放、融合也让我深深反思,作为美术教学的践行者和培养学生艺术才能的引路人,美术教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所教班级学生艺术素养的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角色意识,与时俱进,着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更加精彩!




李传元老师

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既要多读书,还要走出去,全面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此次江西之行就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在景德镇,我们参观了瓷器作坊和陶艺工作室,了解到一件完美的瓷器的诞生需要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艺术家经过72道生产工序才能制造出“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世人所青睐的精美瓷器,并孕育出灿烂的陶瓷文化。

孙晓霞老师

虽不是第一次到景德镇,但却是第一次走进中国唯一一所以陶瓷为特色的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学习参观的一天,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天,我们参观了现在中国大学中设备最为齐全的国际陶艺工作室。以前对陶艺的了解仅仅是皮毛,通过这次陶艺工作室负责人的详细讲解和对外国艺术家制作现场的参观交流,对陶艺的设备、工艺、设计制作过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使自己在陶艺方面的知识储备有了大幅的提升,陶瓷作品的一些创意和造型设计,也给予了我在设计教学产品设计方面的教学一些很好的启发和灵感。


官宁老师

走近景德镇,踏上这座举世闻名的瓷都,感触最深的是被称作“活的陶瓷历史博物馆”的古窑。既是古窑,自然有历代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令我感叹的是这里还集中着一批制瓷老艺人,“粉彩扒花”是一对八十岁的聋哑夫妻,他们先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再在色料上用一种像绣花针的工具,划出很细小的凤尾纹,一笔一划仔细的画满整个柸胎…千年的陶瓷历史,多少代陶瓷人延续着继承与探索。天工开物里记载:共计一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一生做一件事,努力做好,这是匠人精神,也是人之根本,给我启示。


卢军老师

作为一名老教师,此次景德镇之行除了在专业方面有所收获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久违的六中毕业生。想当年他们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景德镇陶瓷大学,身为异乡人如今却深深的爱上了这城市,也是因为爱上了这个让他们可以引以为豪的专业——陶瓷设计。我们见到了现任陶瓷大学教师的青年艺术家綦明,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黄少敏,还有今年已经大四毕业的袁晨野、李姝霖等多位六中优秀学子……他们都在不同的设计领域已卓有成就!他们是六中的骄傲 ,也是老师的骄傲,更是青岛人的骄傲!他们每个人都将是设计领域的中坚力量。祝福他们!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百年瓷都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瓷都人们的热情和匠心精神,我们只有立足当下,保持初心,才能在未来更好的面对我们的学生。

最后以冷旭芝老师的一首词,结束江西之行!

樱桃刚落杏正凝。南下古都行。

百瓷千骨,更兼细雨,窑渡慰心灵。

新曲赋瓷青花老,明月照长倾。

一盏一调,匠心慧具,恰似少年娉。         

——少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