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六中学

【武汉,加油】“疫” 起读书|用阅读抵抗寂寞

发表时间:2020-02-18 阅读次数:1194

   “因为是美术生,所以...... ”  

 

 “这里是我们玩乐、思考、沉默、成长的地方,在那些的日子中,我们是生活的创造者和记录者”

 


疫情还是没有结束,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书还得继续读。
我们带来了4本好书,推荐给大家。
书海无涯,天下的好书穷尽人的一生也读不完。但正因如此,喜欢读书的人们才是幸福的,因为总会有好书与我们相伴。
废话不多说了,看看都有哪些好书吧。

生活还要继续,书还得继续读。在2020年的伊始,书单君筛选了1月份的好书,推荐给大家。


 书海无涯,天下的好书穷尽人的一生也读不完。但正因如此,喜欢读书的朋友们才是幸福的,因为总会有好书与我们相伴。

  

废话不多说了,看看都有哪些好书吧。

《看见》所见——Cherish


 


 

 

这是柴静的成长,从湖南卫视的一个小主持人到家喻户晓的央视记者,她将自己的不完美和对于社会理解的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

柴静像一个诉说者,呈现着我们看不到的社会,记录着社会里原有的喜与悲。

 

 

一直用自己的浅显和无知去探索,在柴静的笔下,社会远比我想的要复杂的多的多。这样的认识在阅读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

 

家国天下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然而,之前的我并不觉得,也无从知晓。

 

在阅读的过程中,想翻一翻柴静那些年采访视频的念头一直在涌动,她用她的方式,让我自发地产生了想要铭记这一切的念头。

 

(还是忍不住去看了视频)《双城的创伤》六名学生连续服毒自杀事件

关于《看见》,早有听闻,偶然在书店翻开,没有华饰的词藻,在柴静的笔下,新闻报道不再是我想象的那般枯燥和充斥着专业性术语的文章。

 

感触最深的是2003年关于非典的报道

 

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我们正处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袭击,所以更能真实的感受那种来自全社会的恐慌。

 

2003年,非典蔓延,北京城的肃啸,街道的空旷,人心的动荡,医院的沉重,生命的流逝,医护的无私,全都在柴静的笔下呈现。

 

记者和一线医护人员的一问一答,你们靠什么防护?”“精神防护。每个字都像一根钉子,狠狠的扎向我,口罩要不来,只能用大锅蒸了再给大家用

 

拔出钉子,鲜血喷涌而出,脉搏在跳动,是生命的跳动在灾难中,这个微弱的跳动就是活着

      

在疫情面前,医护不怕吗?记者不怕吗?

 

一线记者们好几次认为自己肯定感染了不约而同的冲好几次热水澡,好像什么粉末已经粘在身上。

 

医生的胡子一夜全白了,不断有年轻的白衣天使在一线辞世,护士坐在台阶上泪流满面,他们不怕吗!?

 


有些媒体竟然怕引起社会恐慌,他们发布信息称市民出门上街可以不用带口罩,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在非典的一线的看见,天井事件的发生,没有穿消毒服的医护人员,封闭的医院,前线中不幸感染的医护妈妈,以及等她回家的女儿。
在进入医院,隔离室,重症室的每一次的回眸,柴静都一一呈现,因为每一个回眸都可能是最后一眼。
站在时间的坐标轴上,回望17年前非典。当时没有健全的应急措施、没有建立应急体系、治疗手段也极其低下,致死率大约是10%,加上属于呼吸道传播,所以造成大面积恐慌。
在那个信息不太发达的2003年,可能很多人对非典的详情并不是很了解。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大小小的事件在手机上随时随地都能知道的一清二楚,哪个地方,什么时候,增加了几例感染者我们都能够知道。
这十七年让我们感叹时光的流逝,而这十七年又像是一把尺子,可以让我们丈量这个社会的进步。
看书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身临其境,每个人眼中的焦急与绝望,空气中的肃杀,我都能有所察觉。

在书中,柴静记录了还原药家鑫肇事故意杀人事件和摄影师和护士虐猫事件真相的过程。我们都不是事件的经历者,我们所看到的结果背后可能隐藏着别人不得已而为的苦衷。我们要做真相的还原者,而不是屏幕背后的键盘侠;不做人云亦云的墙头草,要理性辨析求实求真。

 

在读《看见》这本书之前,我对有关她的新闻接触甚少,只知道是一位央视的记者、主持人。

 

忽略《穹顶之下》的争议、挺柴砍柴的争辩,回归柴静的记者身份,央视再无柴静,那些普通百姓,那些边缘人群,那些遭到不公平对待的弱者,再未看见。

 

 

 

愿有更多人看见,更多的感动,都化为行动。

 


《小顾聊绘画》读后感——侯苏桐


文艺复兴,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片段想必早已是人人皆知。既然作为美术生,那咱们就要以艺术的角度去衡量文艺复兴的价值。于是就引出了我这个假期阅读的书籍《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


作者顾爷并非什么艺术史学家,他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传述艺术知识的方式,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而本书的内容就是顾爷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自认为精华部分的解读。接下来就要以我最喜欢的章节做以感悟。

 

文艺复兴三杰中我最敬佩的就是米开朗琪罗。本书以米开朗琪罗为中心分为两章节,均命名为《神与肌肉》。

 

学校的历史课程使我对他也只能是一知半解,但米开朗琪罗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已经在课程中有所涉及———人体及其肌肉体块关系。而顾爷在书中亲切的称他为“米开朗肌肉”简称“米肌”。

 

 

在我们苦读小学之时,人家就已经算是个雕刻家了。然而,雕刻师在他们那个时代可不是什么好职业。但正是米肌对雕刻的那一份激情促使他走出来了一条致富之路。

 

虽然人家也会有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可正所谓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致富的前提中才气和定力还是很重要的。而正是依靠这些点打造出来的《大卫》使米肌彻底打败了老对手———达·芬奇。相比德智体美劳全能却不动手的达·芬奇,米肌就胜在“实干”上。

 

其实关于米开朗琪罗的其他作品,例如《创造亚当》、《圣殇》、《布鲁日圣母》……在文中都会有所涉及。可是说是作品很精美,八卦故事统统少不了。

 

本书不同于史料的枯燥无味,最通俗的语言和主观的认识使它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些不怎么为人所知的小事八卦往往会作为主线的点睛之笔,总能让大家眼前一亮。

 

不仅如此,这更是拉近了人们和高高在上的艺术家们的距离,让众人了解到:原来,艺术家的心智和常人相比也不过如此?!

 

 

顾爷的作品
总而言之,这本书无论是对于美术生还是普通大众的可读性都还是很高的。
既然如此,那就去试试看吧。

顾爷

 

 

关于When Breath Becomes Air(《当呼吸化为空气》——萧沭

 

 

 

When Breath Becomes Air是美国的一位天才医生保罗.卡拉尼什所写的一本自传。

 

初读此书,愤怒与难过萦绕着我,但那不是因为这本书有什么缺点,而是因为我为作者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和深深的惋惜。

 

保罗.卡拉尼什是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

 

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

 

在就任医生期间,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保罗拥有辉煌的成就,他的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不幸像是开玩笑一样的砸中了保罗。
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肺癌。当时他只有36岁。在他人生的黄金时期,他被告知自己可能很快就要辞别人世,与自己深爱的妻子从此阴阳相隔。他原本拥有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这难道不令人叹惋?
他既没有用自己的死来煽情,也没用像先知或圣人一样指导大家:活在当下。他只是说了在自己生命的旅程即将戛然而止时,将要面对些什么。“面对死亡,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值得一活?”
保罗热爱医学,也钟爱文学。“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我仍将活着,直到真正死亡的那一刻”。在死亡的阴影模糊了一切行动的意义之时,保罗在文学作品中寻找着生命的意义。塞缪尔.贝克特的这句话使他茅塞顿开,他决定重返手术室。

 

 

 

直到生命最后的几个月,陪伴着保罗的是文学与爱。我眼前仿佛看到那个被病痛折磨却依然高大的身影伏案书写。

 

癌症病人一般会经历 “否认 →愤怒 →讨价还价 →消沉 →接受 ” 这五个阶段。但保罗是反着来的。他从一开始就接受了这个现实。他决定要一个孩子,那是他生命的延续。

 

事实上,他同时选择了爱——他选择了用坦然接受与爱去面对死亡。

 

生命是有限的,而爱是无限的。保罗选择医学,是因为热爱。选择生一个孩子,是对家庭的爱。重返工作岗位,是对事业的爱。

 

甚至直到保罗生命的尽头,我们能够看到的还是爱。家人的爱围绕着他,他在爱与被爱中离开人世。那场面使人心疼却又显得那样神圣。

 

保罗写下这本书,更是对生命的爱,不是吗?

 

 

 

《追风筝的人》——班主任


春天来了,微风吹拂、阳光普照的午后,公园和田野里本该有孩子们放风筝的身影。疫情虽然困住了我们的脚步,但不会束缚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追风筝”吧!

 

 

今天为大家推荐卡勒德·胡赛尼的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作者出生于1963年的阿富汗,小说的时间跨度涵盖了阿富汗君主制度被推翻,苏联入侵,阿富汗难民逃往巴基斯坦和美国,塔利班政权的崛起和911事件。

 

 

卡勒德·胡赛尼

 

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

 

12 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情同手足,但是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哈桑遭受了欺凌,而阿米尔为了守住自己的荣誉选择视而不见,又设计逼走了哈桑。

 

成年后已在美国定居的阿米尔接到了幼时长辈的电话,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于是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开始了救赎的故事。

 

  敲黑板!划重点!

 

回忆一下,每次老师看着你的错题卷子讲评试卷时,他一定会用恨铁不成钢的语调,音量一定会升高八度“审题!审题!注意审题”。那咱们就从审题开始吧!

          

      

我把题目“追风筝的人”理解为两层意思:
1.小说中两个追风筝的人:为了让阿米尔赢得比赛而为他追风筝的幼年哈桑;为了索拉博(哈桑的儿子)而为他追风筝的成年阿米尔;
2.愿你我皆能成为“追风筝”的人:此时的“风筝”则象征着美德,我们一生都要追逐哈桑般的善良和勇敢,更要如阿米尔一般敢于面对真实,勇敢地找回最初的自己!

 

 

哈桑生性纯良又忠诚勇敢,无论是年幼时保护比自己年长的哈桑时的义无反顾,还是成年后返回家园守护主人的房子,他都是知行合一,永保初心的少年。是真正的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哈桑!
他离开阿米尔时说出了那句感动千万人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我理解的“你”既指他要保护的少爷阿米尔,也指他内心坚守的善良、忠诚和勇敢!

 

 

 

阿米尔感情丰富却欠缺勇气,童年的阿米尔和哈桑一起的生活单纯美好而又充满阳光和快乐,可他赶走哈桑后却一直处在痛苦中,他的痛苦来自于他灵魂深处潜藏着的真善美,它们督促他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
阿米尔重返故乡,直面自己当年的错误,面对大家质疑他为了索拉博而不顾一切的动机时,他直言不讳,他最终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最初的自己!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这是小说的结尾。阿米尔从此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故事结束了,但也才刚刚开始,像奥运火炬,将永远被传承下去,传承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传承到每一个读者……
一场春雪提醒我们距离春暖花开不远,距离夏天带你去看海的日子不远心中永远装满阳光吧,让它驱散你们心中的忐忑和不安!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永远不要忘记少年时期的真实、善良和勇敢;不要忘记自己的珍贵,坚守内心的纯良,坚持自己的真实,也不管世俗告诉你得到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更成功。青春的岁月只有这些,一旦认定,便风雨兼程!
愿你们永远都是“追风筝的人”!      愿你们永远如少年!